■见习记者 周子琳/文 通讯员 余培胤/图
枣子林站背靠湍急的安宁河,三面环山,318级陡峭的台阶是通向这个小站唯一的路径。由于地理位置偏远,隔上几天才会有两三名搭乘“慢火车”的旅客到访,这里有西昌车务段最年轻的班组,这个6人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9岁。
去年10月21日,25岁的西昌车务段青工王镱睿沿着318级台阶,走进了被青山绿水环绕的成昆铁路上的一个小小车站——枣子林站。这里,是他职业生涯的新起点,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地方。
为什么是枣子林站?为什么要年轻人?初来乍到的王镱睿或许有这些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闭关修炼”
耐得住寂寞,才能突破自我
在其他车站,28岁以下的值班员或许并不多见,但在枣子林站,这却是最基本的“入场券”。枣子林站选拔人才的条件极为严苛,而在这里的成长速度可以用“暴风式”来形容。在该段团委书记熊皓眼中,枣子林站是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摇篮”:“每一名能来到这里的青年都是尖兵,他们在这里能接受到全面且独一无二的历练。”
“我刚来的时候,因为几乎见不到什么人,有一段时间连胡子都不想刮。”该站站长廖彬佐回忆道。尽管小伙子们对待自己形象有些马虎,但对待自己的工作却从不松懈,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目前,枣子林站主要办理“慢火车”的客运业务和货车过站,作业量相对较小,但小伙子们每天的日程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每天都会坚持进行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桌上的作业规章和学习资料因频繁使用而页脚卷曲,演讲、知识竞赛、案例讨论等活动轮番上演,每一天的学习都充满了新鲜感。“在这里,你不可能不进步。”该站青工比车伍来说,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每名职工不断成长。
“来到枣子林站的一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丢掉了浮躁。”谈及成长,廖彬佐分享了他的感悟,“在这里,‘我是谁’这个问题不再是空洞的哲学探讨,而是需要认真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像是在闭关修炼,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突破自我。”
318级台阶不仅是通往车站的唯一通道,也把喧嚣隔绝在外,让青工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沉淀自己,探索如何精进业务、发展车站,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枣子林青年班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枣子林站对青年们的培养不仅限于业务技能。该站一直实行“一日站长制”——所有职工每天轮流担任值班站长,体验管理人员的职责,培养管理思维。“在这种锻炼下,大家可以迅速从业务骨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全能型人才。”熊皓介绍,该段对枣子林站的青年有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在过去的5年里已有12名青工从这里走上管理和技术岗位。
相依相伴
从“石头房”到“向往的生活”
王镱睿到达枣子林站的时候正是中午,刚步入生活区,就听见厨房传来一阵刀落菜板的咚咚声。为迎接新成员到来,比车伍来正娴熟地准备着一顿丰盛的大餐。“这周围没有饭店,我们都是自己动手做饭。”他边切菜边说。
除了厨房里的“小确幸”,这群“爱折腾”的小伙子还为车站增添了许多生机。他们亲手打造了一片果林,种上了芒果、葡萄和百香果林,还养了一只名为“枣子”的小橘猫,它时常懒洋洋地趴在花园里晒太阳。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一个石头台子当乒乓球桌,经过几代青年班组的‘折腾’,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廖彬佐说,如今的枣子林站早已不再是记忆中那个简陋的“石头房”。
副站长董毅超带领王镱睿参观了这片由大家亲手搭建起来的小天地。34岁的董毅超是枣子林站最年长的职工,在他的眼里,枣子林站是一个充满家庭感的地方,打造车站就像布置自己的家,同事们更像是自己的弟弟。“我们互帮互助,就像兄弟们一起过日子。”有些腼腆的董毅超谈起发生在枣子林站的温馨故事总能滔滔不绝,“即便是在单岗作业的夜晚,也不会感到孤单。”
当一个人值夜班,其他人就在凌晨轮流去行车室“突击检查”,这是枣子林站别具温情的一项制度——“夜班突击检查制度”。虽然名为“突击检查”,但这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为了让值夜班的同事保持清醒。“凌晨两三点,有人过来提醒你保持警觉,哪怕只是几句闲聊,都会让你感受到陪伴的力量。”比车伍来回忆起第一次接受“突击检查”时的感受,“那一刻,我立刻有了强烈的归属感。”
在这个规模小、人数少、地方偏的车站,几名青工“相依为命”,既是并肩作战的同事,也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更是互相扶持的家人。工作之余,他们在一个远离尘嚣却充满温暖与关爱的小世界上演着现实版的“向往的生活”。
生生不息
“天梯”下的使命传承
“孤独、寂寞、太安静了。”这是每一名青工初到枣子林站时都有的感受。
尽管他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习惯了城市喧嚣的他们还是难免感到落差。然而,在枣子林站,抱怨的声音从未出现。来到这里的青年不仅敢于吃苦,更甘于吃苦。只需在这里待上半天,便能感受到这个偏远小站里积极向上的氛围——没有散播负面情绪,话题总是充满正能量,大家关注当下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也一起思考未来的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创新管理制度、丰富学习方法、改善车站环境……敢想敢做是枣子林站青年班组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工们学会了认真负责,勇于承担起更多责任,也深刻体会到了坚守的意义。车站外墙上保留着“三线”建设时期篆刻的“为人民服务”字样,见证了无数铁道兵前辈的辛勤付出。每当看到这些字迹,听到老兵们分享的故事,青工们都会被当年铁道兵修建成昆铁路时的那份坚持和奉献所感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铸就了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大动脉。
“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想,明确前进的方向,带着信念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比车伍来直言,在枣子林站工作了一年多才理解了单位的良苦用心。当年的青年铁道兵不畏艰险修建铁路,今天的青年铁路职工不惧寂寞守好小站,铁路人的使命从未改变,青年们的勇敢和担当也始终如一。
“让自己的业务更专、更尖,主动承担责任,成为更多青年的标杆,这就是我认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在廖彬佐心中,新时代的青年应当是有本领、能吃苦、肯奋斗、敢担当的一代。他坚信,枣子林站的每一名青工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够坚定地挑起重担。
枣子林站是实现梦想的地方,也是传承历史使命的桥梁。这里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成长氛围锻造出一支业务精湛、作风顽强的青年队伍,也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有能力、有想法、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为什么是枣子林站?为什么要年轻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不久之后,新来的王镱睿或许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继续书写属于这一代青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