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恒/文 通讯员 杨钊/图
工作近十年,杨大勇一直坚守在电力机车检修工作的最前线,始终坚持“做就要做到最好、干就要干在最前”的工作信念,对机车坚持精检细修,逐步成长为精通各型机车的机械原理、能准确高效地处置各种机车疑难故障的技术骨干。
勤学苦练,以业务技能为“根”
2015年,年仅22岁的杨大勇进入该段从事电力机车钳工工作。然而,当他满怀信心干好这项工作时,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电力机车钳工工作又脏又累,在校学习的知识也用不上,作业时手忙脚乱、老是出差错,经常请师父帮忙“补漏”。对这名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杨大勇的师父经常告诉他:“干检修工作,除了学懂理论知识外,还要擅长实践应用,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你下班后把工艺范围、作业指导书摸透,然后再慢慢练习手上功夫,就可以做得更好。”得到了师父的鼓励和指导,满怀信心的杨大勇迎难而上,在周末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强化实作能力,废旧螺栓和钢板边角料都是他练习的材料,在练习中即便手掌被磨破、碰撞出瘀青,也抵挡不住他的学习热情。
有一次,杨大勇在练习制作燕尾槽时老是解决不了配合间隙不良的问题,通过反复观摩教学视频、向师父请教学习,他才掌握了实操技巧,最终制作出合格的燕尾槽。小小的成功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激励,通过不断努力学习,2019年他第一次参加“振兴杯”全路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就取得第十四名的好成绩,获得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这是对他几年来勤学苦练的最好肯定。从此以后,“我可以做得更好”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攻坚克难,以开拓创新为“茎”
杨大勇是该段“罗军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主要成员之一,以善于创新、爱钻“牛角尖”的工作作风在生产中积极创新改进工装设备,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韶山型机车检修工作中,杨大勇发现处置窗加热功能失效的传统做法就是更换机车前挡玻璃,需要3名技术熟练的钳工师傅连续工作4小时左右,耗费1000余元。后来,他仔细研究发现,可以通过焊接电阻丝的方式来修复故障,于是他自学了焊接技术,尝试各类焊接工具、焊接方法,最终有效掌握了窗加热功能失效故障的修复技术,只需1人作业20分钟便可处置完成,作业效率理论上提高36倍,每年为该段节约材料成本约5万元。
在和谐型机车C4修中,机车牵引杆需要用液压千斤顶进行强力拆解,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容易损伤牵引杆和牵引销配合接触面。杨大勇通过思考制作了一套专用拆解工装,从源头上解决了安全隐患和设备损伤问题,有效缩短了牵引杆拆装工时。
除此之外,杨大勇还参与了自检式手机存放盒、库内牵引电动车限位装置、集油器甩干机防护板、库区安全隔离防护栏等10余项攻关项目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工作,在生产应用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技术共享,以“传帮带”为“果”
“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与单位对我的大力培养分不开,我应该把所学的技能和经验传承下去。”工作中,杨大勇结合自身经验,围绕检修生产中的重难点,坚持组织班组职工开展每月一次考试、每周一次讲课、每天一次答疑等活动,积极帮助职工解决检修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多年来,他帮助车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检修人才,他们已成为机车检修的骨干力量。
2021年,在深入推进“双化”建设与“两坚守、两实现”攻坚工作中,杨大勇主动请缨,组织协调检修车间班组开展为期2个月的库区“5S”整治,带领青工对车间管内的地沟、平交道口、移车平台、设备设施等工装按规范涂刷警示线、增设警示标志。同时,他牵头优化检修生产作业流程、修订“一图一书一表”,为培养青工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于业务技能过硬,杨大勇还在车间担任兼职教师。他结合自己的业务心得和典型故障案例讲解理论知识,分享各类机车故障处理方法,将所学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职工,成为职工心中“行走的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