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齐亮 赵鹏/文 赵鹏/图
人物档案
王瑀,40岁,中共党员,2024年“新时代·成铁榜样”候选人,本科学历,200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成都工务大机段线路清筛一车间大机清筛一工区工长。他曾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和成都工务大机段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敢吃苦、能吃苦、乐吃苦。”这句质朴的话,是王瑀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2003年8月,王瑀满怀憧憬加入大机队伍。初入铁路,他看到了大型养路机械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方面的发展前景。随着机型的不断更新,他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机司机,必须在知识的汪洋中持续学习。
专注技术,匠心除故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本和笔是王瑀工作时的标准配置。在王瑀的床头,摆放着《大型养路机械使用管理规则》和《工务自轮运转特种设备管理办法》等技术书籍,上面满是他的批注和标记。一张张大型养路机械的技术图纸,也被他翻阅得边缘磨损、页面卷曲。
爱学习是王瑀工作中的特点。无论是稳定车、捣固车还是清筛车,王瑀都反复琢磨、练习操作,直至每一个动作都精确无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只要工作中可能用得到的技术他都认真学习。因为王瑀相信,只有持续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在大型养路机械这类铁路装备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2024年9月,王瑀所在的工区在沪昆高铁施工中遭遇突发情况。一台捣固车的制动缸突然无法缓解,导致车辆无法移动。当时,距离线路开通仅剩不到30分钟时间。王瑀观察制动压力表,迅速找到故障原因,排除了制动缸阀芯卡滞故障,保证了“天窗”顺利关闭。
现在,王瑀练就了一套迅速诊断故障的独门技术,他通过观察液压系统压力表指针的微小抖动频率和深度传感器数值的微妙变化,再结合设备运行时的整体振动幅度及油温的波动,便能迅速确定故障根源。
经过多年经验积累,他为每台大机建立了专属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了每日作业参数、发生的故障及维修情况等关键信息。同时,他还依托“设备动态跟踪管理法”,精准预测设备易损部件的更换周期,提前准备配件,使设备故障维修时间大幅缩短,故障发生率降低了约30%。
勇挑重担,改革当先锋
新时代的浪潮推动着铁路事业飞速发展,对生产力布局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2024年,集团公司全面推进大修施工机械化,王瑀所在的车间迎来了“机进人退”的重大改革。
施工模式的全新转变、机械设备的大幅增加以及技术人才的短缺,如同重重山峦横亘在面前。“在追求高效与和谐的生产环境中,统一的工作节奏是确保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流程顺畅的关键。”王瑀说。只有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才能精准发现影响作业质效的不利因素。
在一次施工过程中,王瑀注意到,同一种车型、不同人员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快和最慢竟然相差10多分钟。这不仅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也让团队间的协作不紧密。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分析,王瑀终于找到了“差异明显”的来源,他结合作业指导书,制定了一份新的操作流程,并传授给工区职工,确保了后续的各项施工更加协调一致。
“机进人退”,实现新突破
“我们要相信自己!”在“机进人退”的改革中,王瑀率先转变观念。为做好新设备的运用和施工卡控,他从源头上把控施工质量,确保施工现场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违章事件。
白天,王瑀主动和施工负责人了解施工进度,晚上自己查资料,核对各个设备的预置点位。
他始终坚持“一点不能差,差一点不行”的原则。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大机清筛工区成功应对了施工模式和工艺的改变、人员间的磨合等挑战。通过两台机清的熟练操作,进而带动了三台机清的高效作业,单台机械设备的作业时间实现了最大化,最高日进度达到806米,显著提升了施工进度,顺利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化的巨大飞跃。那些曾经繁重且耗时的工作,在机械化的辅助下,均能高效完成,职工们在这一变革中也感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截至2024年12月,在全年的大修和集中修任务中,王瑀所在车间安全优质地完成了线路破底清筛超过100公里,这无疑是王瑀个人才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力证明。
展望未来,王瑀将继续坚守“道阻且长,吾誓不懈以求真”的信念,带领大机清筛一工区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攀登。他深知,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中,唯有持续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新技术,才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为铁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