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高铁入侗乡 老家焕新颜
贵广高铁,一头连着劳动力输出大省贵州,一头连着经济大省广东,既是不少游客巡访山水的旅行线,更是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路。近年来,榕江县依托贵广高铁交通“大动脉”,从不通火车的小县一跃成为“入黔第一城”和贵州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2020年11月,贵州省最后一批国家级贫困县之一的榕江县正式脱贫“摘帽”。
杨英回家的路近了、用时短了,与孩子团聚的机会从高铁开通前的每年一次增加到了两至三次。
榕江县也是集团公司重点帮扶县之一,与铁路有着密切的联系。2015年至2024年间,榕江站日均开行列车从10余趟增加到26趟,日均发送旅客从648人次增长到1689人次。今年春运期间(截至2月18日),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铁路部门精准匹配运力,精心设计客运产品,榕江站的列车停靠趟数增至35趟,日均发送旅客近1800人次。
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杨旺成已是榕江一中的高一学生,身形瘦削、性格腼腆。杨旺盛则从榕江一中毕业后,考入贵州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主修电子商务专业,明年即将毕业。姐弟俩成为村里少有的“读书好苗子”,被全村寄予厚望。
杨旺盛和杨旺成觉得,努力学习的动力一部分源自十年前那次贵广高铁首发动车之旅。“走出大山看大海”的经历不仅让他们感受到高铁的速度与便捷、大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更承载了对亲情团聚的渴望。高铁既是他们赓续城乡情感的纽带,也是助力他们梦想启航的“跑道”,让他们坚定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如今,宰荡村有390人在外务工,人均年收入达13295元。杨英表示,再辛苦几年,就不再离乡。
在高铁“同城效应”的助力下,榕江站外的蔬菜基地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县城道路越修越多、越铺越宽,楼房越建越高。外地游客及“创客”蜂拥而至,回流的乡亲也越来越多,互联网经济越来越旺。
榕江一中只在周末放6小时的假,杨旺成除了出校门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更多时间用来约上几位同学酣畅淋漓地打一场篮球。杨旺成所在的年级有26个班共1200多名学生,他坦言:“高手云集、学业繁重。”打球释压、以球会友是他打小坚持的习惯。近两年,贵州“村超”“村BA”的火爆出圈,热爱篮球的杨旺成希望高中毕业后打一次“村BA”,让有仪式感的乡村赛事成为自己成人礼的纪念。
传侗族文化 促乡村振兴
杨旺盛尤其钦佩侗族服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成兰,她是丰登侗寨的第一名大学生。2016年,杨成兰嗅到了高铁带来的商机,返回宰荡村创业,倚山纺纱、以蜡为笔点绘花纹,用蓝靛浸染出一方方蓝白相间的侗族土布,奏响了一曲飞出大山的时代壮歌。
杨成兰的经历,在杨旺盛心里埋下了“女孩敢想敢拼当自强”的种子。她久久倚靠在青瓦木墙的吊脚楼窗棂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侗族传说、图腾与大歌。
宰荡侗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侗家传统木楼鳞次栉比,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辉,美不胜收。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八角鼓楼,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历经风雨,木质的梁柱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中间火塘的熊熊火焰映照着族人的笑脸,杨旺盛的思绪常常回到跟随国家级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胡官美学唱大歌的夜晚。
这几年,宰荡侗寨成为了游客追寻“诗和远方”的栖居之所。他们慕名乘坐高铁动车前来拜访胡官美。大家在这里倾听侗歌、体验非遗、研究侗俗、赏景拍照,感受乡野村舍的松弛感和侗寨的温婉古朴。村里有12户村民因地制宜相继开起了民宿,见证了“村超”流量变游客“留量”的奇迹。
杨旺盛放假回家,时常会到鼓楼,与侗族姑娘们一起围坐在胡官美身旁唱歌。原生态的歌声如同来自远古的天籁,像虫鸣鸟叫,又似清泉流水滋养着她的心田,给予她奋发的力量。
在高铁引擎的驱动下,榕江目前有40余家新媒体公司,直播带货团队已达2200余个,杨旺盛觉着家乡的电子商务前景可观。实习期间,她曾到侗布研究所学拍短视频做宣推,也到过深圳大厂“打螺丝”,体验管理的规范及作业的严谨。她希望学以致用,毕业后尽快投身于家乡的建设中,助力这片古老村寨焕发新生机。
十年间,姐弟俩从“留守儿童”成长为追梦青年,家乡也蜕变为特色村寨,备受关注。他们的故事,是中国乡村振兴、高铁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缩影,也是无数普通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见证。姐弟俩的梦想,也将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春寒料峭的午后,杨英母子三人,轻吟浅唱起一支侗歌:“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初几不亮十五亮,亮金亮银照大地,今天我们团圆月更亮,月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