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桦 庄珺程
动集调度指挥中心是成都车辆段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安全生产的关键机构,其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对高效利用动车组运能、优化库内生产效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在该段党委的指导下,双流运用车间党总支不断推进动集调度指挥中心“智控”建设,补强“人控”短板,助推动集运维数字化转型。
点开动集高级修数据库,2月22日更新的“589926公里”的动车总走行里程数据随即映入眼帘。在这一数据下方,各组CR200J型“复兴号”动车组走行里程、下一次高级修周期等数据一目了然。“春运前,我们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优化高级修基础数据库,制定出更优的动车开行方案,既满足了夜间动车开行需求,提高了运行效率,还有效降低了运维成本。”该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动集调度组工长朱旭介绍。
对比去年同期数据,今年春运期间,该段两个动集车间调度组工作效率提升32.9%,全段D1修“181”故障处置效率提升96.7%,动车组运用动态监测推送处置率达100%。
近年来,集团公司客运规模的逐年增长,在技术、管理、服务等层面对“复兴号”动车组运维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该段配属的66标准组动车维护周期进一步压缩。面对技术创新壁垒、沟通平台单一等考验,数字化转型浪潮也推动该段动集调度指挥中心迎接新挑战。
“在相关业务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自主研发数据可视化仓的基础上,构建并改进了动集调度办公系统、应急指挥资料库,助推动集运维数据全时段、多层级、跨专业高效运转。”该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党支部书记杜彦钦说。
按照传统模式,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运行途中随车机械师若提交“‘181’预报车底震动大”的故障,从车间调度接收消息到通知班组处置,时间长达40分钟。自车载传感器网络升级以来,通过列车综合监视器就能实时精准预报动车组构架位置失稳故障,在动车组入库停稳的同一时间,调度就能快速响应,把可视化数据第一时间传递至班组并现场确认,整个过程仅需15分钟,有效提升了故障诊断率。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该段动集调度指挥中心还针对复杂应急指挥构建了“2+2”应急指挥体系框架,通过内外双网植入相应系统,实现现场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功能。在互联网平台,可利用“钉钉”音视频系统实现指挥后台与作业现场互联互通;在内网系统中,建立应急系统和技术资料库支持辅助决策,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春运前夕,该段动集技术科协同双流运用车间技术组,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开发动车安全新应用,动集客车地乘互控管理系统、LY轮对检测系统相继投入使用。
“通过LY轮对检测系统,以往需要入库进行人工测量的轮对在入库前就已完成检测并上传至系统,不仅实现了‘无纸化’操作管理,减少了沟通延迟和信息错漏,还能支持信息动态调整,实时响应突发情况。”该段双流运用车间技术员陈杰表示。
“今年春运,我段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对动集一体化作业管理系统进行了迭代研发,现已应用到生产一线,后续还有多个‘智控’平台正在验证,即将投入使用。相信各项智能系统的运用一定能助推我段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该段双流运用车间技术员权鑫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