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书丞
“见傩者,百病消。”在贵州这片神奇而多彩的土地上,古老的傩戏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张勇,一名“00后”铁路职工,一面守护着列车安全运行,一面以自己的青春与热忱,执着地守护着傩戏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勇出生于傩戏世家,从小就与神秘而独特的傩戏结缘。
小时候,家中的长辈们表演傩戏时,他总是蹲在一旁,好奇而专注地看着。长辈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戴上或狰狞可怖或慈祥和善的面具,在激昂的锣鼓声中化身为神话中的人物,以刚劲有力的动作演绎着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年幼的张勇对此很是着迷。
11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式开启了张勇傩戏传承的道路。当时,村寨里面一户人家请了傩戏还愿,张勇依旧像往常一样,蹲在傩戏乐师们旁边,一边烤火,一边认真观望着。张勇的堂兄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祖上将傩戏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长辈们都逐渐老了,快跳不动了,我们也要抓紧学起来,我们不学,后辈想学都找不到参照了……”堂兄的这番话,在张勇心中种下了一颗傩戏传承的种子。那一刻,他仿佛意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此后毫不犹豫地拿起了锣、镲,同长辈们一起踏上了傩戏传承之路。
之后,每到重要节日、婚庆或者其他喜庆的活动时,总能看到张勇跟着长辈们表演傩戏的矮小身影。他在一次次的表演中感受着傩戏的魅力,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然而,傩戏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到了初中,张勇的父亲发现张勇沉迷傩戏,担心影响他的学业,便坚决不让他再和长辈们出去表演傩戏。可张勇对傩戏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又怎么能轻易割舍呢?于是,他总是偷偷地跑出去,继续学习、表演傩戏。堂兄和伯父也来到张勇家里,他们激动地向张勇的父亲讲述了张勇在傩戏学习中的努力和天赋。“苍天不负有心人”,张勇的坚持终究还是打动了家人,父亲最终做出了让步,只要不耽误学习,就不再反对他学习傩戏。
得到了父亲的许可,张勇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高中时,即使功课愈发繁重,他也从未落下对傩戏文化的学习,持续钻研傩戏的表演技巧。随着对傩戏文化的深入了解,他愈发热爱傩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他发现,身边的同龄人对于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大都一无所知,甚至连“傩”这个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见过傩戏表演了,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将傩戏传承下去的决心。
时光荏苒,大学毕业后的张勇成为贵阳工务段的一名职工。
贵阳工务段管辖的贵开铁路,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结构。这条铁路穿越盘龙山脉,横跨南江大峡谷,山体复杂,河谷深切。在其60多公里长的线路上,有桥梁46座、隧道30座,桥隧占比高达63.5%。由于复杂的喀斯特地质结构,这条铁路历时4年才建成。自2015年5月开通运营以来,贵开铁路每天都有10余趟动车组疾驰而过。而张勇所在的贵安危石工区搜山扫危队,就承担着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畅通的重要责任。他与工区的同事们需要每天对线路上的隧道仰坡坡顶的山头危石进行“体检”。
每次“体检”作业,年轻的张勇总是冲在前面。他手握撬棍、镰刀,挎上安全绳,背着检查锤及紧急医疗用品等几十斤重的装备,毫不畏惧地斩荆棘,渡险河、攀高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和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仔细地排查着每一处可能对行车安全构成隐患的危石。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护着列车的安全运行。
守护这峡谷之间的通途和传承傩戏——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却被张勇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白天,他是铁道线上的守护者,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为列车的安全通行保驾护航。他面对的是汹涌的激流、坚硬的岩石、陡峭的山坡,但他毫不退缩,坚守在西南大山之中,确保每一趟列车都能安全行驶在铁道线上。
而到了晚上或者节假日,当有傩戏表演的机会时,张勇又会立刻化身为傩戏传承者。穿上熟悉的傩戏服饰,戴上神秘的面具,拿起锣鼓等乐器,全身心地投入到傩戏表演当中。他用那娴熟的表演技巧,向观众们展示着傩戏的独特魅力,默默地传播着傩戏文化。
2024年7月,张勇凭借自身的努力和丰富的傩戏表演经验,加入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
张勇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让傩戏这一非遗瑰宝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积极地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傩戏文化宣传活动。
他会带上傩戏的面具、服饰等道具,向孩子们和居民们详细地介绍傩戏的起源、发展、表演形式等知识。他还会现场表演一些简单的傩戏片段,让大家亲身感受傩戏的魅力。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傩戏产生了兴趣,工区的同事们也时常好奇地向他询问关于傩戏的各种问题,还有一些年轻人甚至表示想跟他学习傩戏。
对于未来,张勇有着美好的憧憬。他希望看到傩戏通过更多年轻人的参与而传承下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坚守在西南大地的铁道线上,守护着每一趟列车安全通行。他相信,通途之上的非遗之光将会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