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0日

读《我与地坛》有感

谷一

读完《我与地坛》,我的内心似被一块石头压着,却又仿佛被轻轻托住。史铁生没用过分的辞藻渲染痛苦,只是平静地讲述自己失去双腿后的十五年,一个人在荒芜的园子里思索生与死、爱与遗憾,最终在平凡的日子里寻得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并非悲情的自怜之作,而是一个普通人与命运和解的真实记录。

书中有关母亲的片段最令我难忘。史铁生刚瘫痪时脾气暴躁,常常独自摇着轮椅去地坛发呆,一待就是一整天。母亲担忧他,却不敢多问,只能偷偷跟着,躲在树后查看他是否安全。直至母亲突发疾病离世,他在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一沓厚厚的病历,才明白那些年母亲承受着怎样的煎熬。“这园子里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话质朴,却令人眼眶发酸。我们总是对最亲近之人缺乏耐心,等到失去才懂得,那小心翼翼的关心背后,藏着多少未曾言说的爱。

书中对地坛四季的描写也十分动人。史铁生刚瘫痪时觉得地坛“荒凉得像一座野坟”,但随着日复一日的观察,他发现了细微的生命力——蚂蚁努力搬运食物,蝉蜕挂在树干上闪闪发亮,老夫妻挽手散步,小女孩在空地上捡灯笼果……

最撼动我内心的是他对“死亡”的思考:“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并非消极妥协,而是认清现实后的坦然,就像园中那棵歪脖子树,虽不如其他树挺拔,却依旧在春天发芽、在秋天落叶,活得自洽而从容。

回味此书时,我忽然理解了史铁生的可贵之处:他既不美化苦难,也不教人“战胜命运”,而是诚实地传达。接受残缺,亦是一种勇敢。正如地坛里的砖缝会钻出野草,破败的墙头能开出野花,人在低谷时反而更易看见微小的光亮。那些年他坐轮椅逛地坛,看别人跑步、唱歌、吵架,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而活着本身就有意义。

如今的地坛已不再是书中的荒园,而成了游客打卡的景点。曾在北京求学的我,每每走过北京的胡同,总会不时想象书中那个摇着轮椅的背影。他让我懂得,人生的困境或许无法摆脱,但我们可以像地坛里的古柏一样,在裂痕中慢慢生长;也可以像那位每天来唱歌的业余歌手,即便跑调也要唱完自己的歌。当暴雨来临时,有人急于找伞,也有人坐在屋檐下,听雨滴敲打青砖的声音。

或许这就是此书的动人之处,它使我相信,真正的力量并不单一,既可以来源于对生活的反抗,也可以是对平凡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