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
读完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在去年此时,如今回想起来,心里依旧难以平静。该书通过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之口,讲述了一个生活于中俄边界,以饲养驯鹿为生的古老游牧民族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与命运搏斗的故事。
在年近百岁的女酋长的自述中,额尔古纳河上薄雾缭绕,晨曦仿佛一层轻纱覆盖在水面。岸边,茂密的树林逐渐苏醒,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松鼠在枝丫上肆意起舞,鸟儿高声歌唱,它们在为新的一天奏响乐章。我沉浸于字里行间,仿佛盘坐于错落石林中,聆听动物们的晨间笑语,游走在茂密森林中,欣赏晌午的美景。待入了夜,还能仰卧在广袤的草地上,细数天空中的繁星。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自由。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他们的命运与整个鄂温克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经历了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种种磨难,其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书中文字描述死亡,也刻画新生,新生命就这样呱呱坠落于这片温润热忱的土地上。这样的坚韧乐观和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感染了我。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陷入深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尚且显得如此渺小,那个人又分量几何呢?人这一辈子,来的时候两手空空,然后每天在车水马龙霓虹闪耀的世界里奔忙赶路,离开这世界的时候却带不走一片云彩——人生短暂且个人力量渺小,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体验、探索与感悟吧。来世间走一回,总要看看漫天的星光,和爱的人走在路上,迎着清晨雨露,听蝉鸣鸟语,看夕阳西下,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去观察一颗种子怎么生根发芽,去期待一只小鸡如何破壳出世,去感受不同生命绽放绚烂。
迟子建老师在书中写道:“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是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尽自己所能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人生或许是一场考试,但却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自己满意,就是完美答卷。
读完书,我伴着耳机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睡去了,梦中的自己光着脚丫、穿着裙子坐在溪边,夕阳洒向水面,溪水浸润着我的裙摆,驯鹿低头嘬着我手里的盐,鹿铃声清脆悦耳,灰鼠在茂密的森林里上蹿下跳,山间岩石上的驯鹿图画已被风雨侵蚀……那一刻,我吹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清风,变成了大自然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