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2日

我国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站重庆东站站房基本完工

本报讯 (记者 胡志强)3月19日,我国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站重庆东站站房基本完工,距离年内开通运营目标又近了一步。

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片区,总建筑面积约123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15台29线,是重庆市“米”字形高铁网的关键节点,也是全国交通强国“站城一体化发展”试点工程。3月9日,重庆东站已开启联调联试,工程进入冲刺收尾阶段。

重庆东站以“山水千里、黄桷参天”为设计理念,站房将山城特色融入“建筑基因”,在东西主入口打造世界首例超高超大多曲面树形柱。树形柱正面呈喇叭口造型,最高达41米。每根树形柱都像穿了一身“万鳞甲”,为不规则多曲面造型,最大的一根外表由近1200块大小不一的3毫米厚不锈钢板组成。这种不锈钢板具有耐腐蚀、强度高的特点,尤其是在重庆的气候条件下,能够长期保持外表美观。

“我们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根据模型深化设计面板曲率和造型,结合受力分析将面板划分成多个单元板块,实现每片钢板‘量体裁衣’并固定‘坐标’,确保钢板间的拼缝误差在毫米级,且节省工期约30天。”中铁建设项目执行经理江志远说。

在重庆东站候车大厅内,16根支撑柱像黄桷树一样向上延展,托起7.3万平方米的候车大厅穹顶,并与“管帘”状曲面吊顶流畅衔接,打造协调宽阔的候车空间。

“我们坚持建构一体化理念,8次深化‘黄桷树’支撑柱与吊顶、天窗的融合布局效果,将传统的车站支撑柱‘隐藏’在候车空间。”据中铁建设装饰负责人徐飞介绍,优化树形柱与“管帘”状曲面吊顶连接效果,既满足了结构承载力需求,又展现出了重庆市树的特点。

重庆东站候车大厅应用13万米“管帘”状双曲面天花吊顶,装饰团队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建筑结构与装饰有机统一,应用BIM技术进行5轮三维模拟优化,确保吊顶曲面与天窗弧面连接平滑自然,模拟出长江与嘉陵江交汇效果。参建单位还将“管帘”加工车间“搬”进了现场,36米超长天花构件从加工到安装仅需2天,不仅实现了精细化加工、使材料损耗率降低15%,还有效减少了运输次数,降低了运输碳排放近20吨,缩短了施工周期近1个月。

重庆东站不仅将是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待正式投用后,还将是展示巴渝文化的窗口。在车站进站口四周,项目团队采取防火玻璃覆膜工艺,排列展示解放碑、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等重庆地标建筑元素。在室内吊顶、檐口、墙面等部位,随处可见山茶花、吊脚楼等重庆元素。“我们将中式‘藻井’与现代天花吊顶相结合,并搭配重庆市花‘山茶花’造型穿孔铝板,营造城市会客厅的浓厚氛围。”徐飞表示。

为提高旅客候车舒适度,重庆东站候车大厅创新设置了5座4米高的“山茶花”造型一体式集成岛式空调。空调以花瓣造型设计实现环绕式送风,通过360度无死角环流、180度侧流两种送风形式,在20米范围内形成“空气湖”,为旅客提供均匀且柔和的温度环境。与传统空调机组相比,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舒适性,还将温度损耗降低了20%以上。

重庆东站建成投用后,将引入渝厦、渝万、渝昆等多条高铁及城市轨道交通,成为集高铁、轨道、公交、商业于一体的超级枢纽,对助推重庆主城区“四主”客运站布局成型和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形成战略协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