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2日

“调弦师”奏响保安全“夜曲”

通讯员 周泽平

3月12日22时50分,一列重联的“复兴号”动车组缓缓驶入西昌西站,熙熙攘攘的旅客出站后,喧嚣的站场逐渐归于平静。在站台的另一侧,停靠在动车组旁边的接触网作业车上,作业人员整装待发。西昌工电段供电维修技术中心供电维修一工区班长郭智站在作业车的车头,翻看着当晚的派工计划单,核对需要精调的锚段情况。

“白天动车运行,我们只能在夜晚检修,保证供电设备每天处于最佳状态。”郭智介绍,接触网是列车运行的动力“生命线”,车顶受电弓与接触网动态接触获取电能,设备检修质量直接影响着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3时45分,“天窗”作业的调度命令下达。接触网作业车到达作业地点后,郭智熟练地挎上工具包,组织作业人员登上检修平台。漆黑的夜色里,作业车头灯的光线映照在接触网上,“调弦”工作拉开序幕。

在平台前端,郭智紧盯着穿梭而过的接触网,检查到一处中锚时,接触线上的反光引起了他的警觉:“这处是硬弯引起的燃弧。接触网检修是一项细致工作,我们要时刻保持专注,支柱上拇指大小的螺帽都要全覆盖检查。”郭智用对讲机叫停了移动的作业车。挂好随车地线后,职工刘昊宇卸掉张力、迅速拆掉中锚线夹,郭智熟练地用正弯器将接触线调直。5分钟后,紧跟其后的职工吴弘用水平尺复核平直度是否达标。三人默契配合,一处隐患被他们顺利消除。

次日1时10分,刚移动600余米的作业车又停在了太和安宁河特大桥上。作业平台离地60余米,高空作业对郭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说:“桥梁上接触网的几何结构更加复杂,春季的大风也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一些难度。”作业车精准停在缺陷单标注的吊柱旁,吴弘双手抓住上方的腕臂,右脚跨在悬空的定位杆上,左脚用力一蹬,稳稳地站在了斜腕臂上。扣紧安全带后,吴弘借着头灯的光亮检查吊柱上的穿销、螺母等零部件。站在平台上的郭智也不时移动脚步,切换角度盯控着作业安全。

2时20分,4.3条公里接触网的“调弦”任务全部完成,站在平台上的所有作业人员的鼻头都被大风吹得微微发红。他们迎着风返回驻地。

“虽然我们干的是幕后工作,但是看到旅客安全出行,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是值得的。”郭智说,集中修期间,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铁路职工在深夜里默默守护着铁路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