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3月29日

深夜“把脉”钢轨 护航运输动脉

通讯员 青尧

3月11日凌晨,成渝铁路疏解线上亮起数盏头灯。成都工务段探伤车间5名“钢轨医生”身着反光背心、手推超声波探伤仪,在春寒料峭中开启了一场与安全隐患的无声较量。

铁轨每日承载着巨大的车流,长时间高强度运行后,钢轨几何尺寸会发生细微变化,“病害”也随之而来。哪怕是1毫米的裂纹,若未及时发现修复,在列车持续重压下,也极有可能引发钢轨断裂,导致列车脱轨等严重事故。

探伤作业如同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病灶一样,不能漏检任何部位,还要准确研判钢轨探伤检查数据,非常考验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术。

“嘀……”随着仪器发出蜂鸣警报,该车间双轨探伤工区工长田有剑立即查看波形图,并把探伤仪拉着后退几步,来回反复进行校准复核。经过校对,发现是“虚惊一场”。

“探伤作业看似轻松,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极高的敏锐度,更要求探伤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检测技巧,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大问题的小病害。”田有剑一脸严肃地说。

据悉,这支探伤队伍采用“仪器+手工”双重诊断模式:超声波探伤仪如同“透视眼”扫描钢轨内部,而检查锤的敲击声可以反映钢轨是否存在病害。青工冯沈阳半跪在砟石上,手持检查锤和镜子,时不时敲击钢轨表面。为保证全方位检查钢轨,他还利用镜子反光探查钢轨的下颚、轨底等特殊位置,确保检查无遗漏。钢轨发出一阵清脆的“叮叮当当”声,他认真聆听后介绍:“这是我们的‘一看二照三敲四听’手工检查方法,通过声音判别此处钢轨是否存在裂纹等病害。”

2时48分,他们顺利完成了3.2公里线路、8组道岔的钢轨探伤任务,没有发现钢轨伤损情况。

“探伤工作就像一场隐患追击赛,我们必须跑在前面,才能防患于未然。”盯控干部、该车间副主任郭华林说。

在寂静的深夜,他们默默守护着钢轨的安全,用专业和坚守编织起了列车运行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