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晓 许 毅
东风劲吹,山川毓秀。
贵州大地上,沪昆高铁、渝贵铁路、成贵高铁、安六高铁、贵南高铁等一条条钢铁动脉经纬交织,构建起山海相连的高铁网,孕育出无限可能。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自觉担当国铁企业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助力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文旅产业蓬勃向上,开放格局不断拓展,区域发展活力迸发……伴随“铁龙”游走,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多彩贵州”正以崭新姿态,展现出“黔途似锦”的新风貌。
铁旅融合 绘就多彩画卷
近日,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贵州侗族靛染技艺传承人陆勇妹准备前往高铁站迎接研学团队。10年前,这样的场景难以想象——那时,侗寨一年游客量不足10万人次,非遗技艺大多埋于深山。
贵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山门”,将珠三角至黔东南的行程从10多个小时压缩至4个小时左右。动车飞驰引客来,2024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2亿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占比均为16%。
随着客流激增,侗寨的蜡染作坊里,机杼声连绵不断。截至目前,陆勇妹已举办40余期技艺培训班,免费培训3000余人次,带动1200多名村民实现“守着娃、绣着花、挣着钱”的居家就业梦想。
近年来,高铁站点与民族村寨形成“快旅慢游”生态圈,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与“山地旅游经济”的有机结合——沪昆高铁凯里南站开通大巴专线,与景区无缝衔接,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从此近在咫尺;贵广高铁让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村寨打破交通桎梏,水族文化得以走出深山;依托贵南高铁,荔波瑶山古寨迎来旅游热潮,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高铁不仅带来了订单,还拓展了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
肇兴人陆东辉8年前返乡创业,在他看来,高铁方便了客商前来考察,也便利了自己外出交流学习。几年间,陆东辉成长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制造的乐器在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聚居地广受欢迎,订单从省内拓展到省外。从第一年收入不足3万元,到去年收入36万余元,乘着高铁的东风、端稳非遗的“饭碗”,陆东辉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借力高铁,贵州“村超”“村BA”从“线上狂欢”发展为线下文化体育盛会,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一个窗口。每逢周末,动车满载着天南地北的球迷呼啸而来。2024年,榕江站单日最高开行26趟列车,榕江县旅游收入突破108亿元。一位广州游客在社交媒体中写道:“在这里,足球是圆的,但文化是立体的。”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铁路“穿针引线”,让这片红色沃土更加“红火”。渝贵铁路开通后,将桐梓、娄山关、遵义、息烽等地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助推当地旅游破题“出圈”。据统计,贵州已发布3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条重走长征路徒步旅行线路和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坐动车到贵州寻迹红色文化、重走长征路等研学之旅备受追捧,当地旅游业态更加丰富。
每逢重要节假日,高铁列车上还会有身穿民族服饰的列车乘务员为旅客推介贵州美食美景及民俗文化。在贵阳往返玉屏的“村火车”上,车厢变成了“移动的非遗博物馆”,侗族大歌传唱、蜡染等非遗技艺展示和芦笙及侗族琵琶演奏,让旅客在旅途中也能感受苗岭侗寨文化的生命力。
今日贵州,以铁路为笔,描绘文旅体融合的多彩画卷,为“多彩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山海相连 铺展开放格局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高山峡谷是制约其交通发展的巨大障碍。破除发展掣肘,如何“开放”成为重要命题。
“万桥飞架”铺出“山乡巨变”。截至2024年底,贵州省铁路运营里程达3625公里,其中高铁1608公里。如今,贵州已构建起贵阳至成渝城市群、滇桂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华中城市群及长三角、京津冀地区2小时至8小时的高铁快速交通网,大大缩短了山海之间的时空距离,为贵州对外开放、对内联通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输支撑。
在贵州贵安新区,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依托交通优势,吸引华为云、恒力、中科星城等1400余家企业落户,形成了“湾区研发+贵州存储”的产业协同模式。截至目前,贵州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从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到2022年获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贵州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履从未停歇。
2024年10月,贵阳国际陆港的龙门吊下,28台贵州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搭乘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经磨憨口岸直达老挝万象。“过去总觉得离海很远,现在铁路就是我们的‘出海口’。”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贵州建成了综保型国际陆港——贵阳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实现多向联动。以白酒、茶叶、轮胎等为代表的“黔货”通过铁海联运班列南下广西北部湾港,再经海运抵达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物流时间大幅缩短。
截至去年底,中欧班列(贵州)累计开行74列,运输货物7726标箱、货值达17.36亿元。贵州累计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659列,贵州磷化工产品、辣椒制品等“山地特产”借此走向全球,出口量实现大幅增长。
立足行业优势,铁路着力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进绿色运输。近年来,成都局集团公司陆续与贵州磷化集团、贵州钢绳集团等企业签订物流总包协议,通过市场手段持续推进“公转铁”。近日,贵阳铁路物流中心与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物流总包协议,量身定制“门到站”方案,运送四川地区城市基建所用的建筑原材料,为贵州地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贡献。
2023年12月通车的隆黄铁路叙毕段,打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成渝地区至北部湾的物流距离缩短近300公里,黔北的酱香白酒、黔西南的石材得以直通东盟市场。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新通道”——黄百铁路、黔桂铁路增建二线建设紧锣密鼓推进。3月26日,盘兴铁路全线隧道顺利贯通。盘兴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后将形成贵阳至省内8个市(州)中心城市1至2小时高铁交通圈,进一步拓展贵州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轨道纵横 擘画共富图景
春节后,在贵阳北开往广州南的D1857次列车上,广州白云区一家制衣厂的工人何秀群开心地和工友分享乘坐务工专列的体验:“以前没通高铁,转车都要一天,现在4个多小时就能到。”
今年春节后两周内,贵州多地相继开出务工专列19趟。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贵州4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粤返岗,为广东企业节后快速恢复生产、加快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务工人员返岗就业与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双赢”。
如今,以贵阳为中心的“一环七射”高铁网辐射桐梓、盘州、兴义、荔波、凯里、开阳等周边重要地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城际铁路网络的完善让“家门口致富”成为现实。
春分已过,榕江县车江万亩坝区600亩西兰花已经收获完成。贵广高铁的开通,不仅方便了粤黔两地人员来往,而且促进了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相关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真正实现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除了促进人员流动和技术交流,铁路更成为“黔货出山”的黄金通道。去年1月,一辆满载思州柚的冷链物流货柜车从贵州省岑巩县注溪镇思州柚生产基地出发,途经成都搭上中欧班列发往俄罗斯,黔东南“乘客”找到“出海”新路径。
在苗岭深处,5640/5639次“卖菜专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车厢内拆除座椅、增设货架,成为“流动的市集”,老乡们清晨挑着板栗和小白菜上车,不到1小时便售罄。
去年2月,贵南高铁列车上的“贵南年货品鉴会”人气十足,龙里的刺梨、贵定的云雾茶、都匀的毛尖茶、独山的香酥辣鸭、荔波的蜜柚……10余种“黔货”颇受旅客青睐。在车厢里,铁路工作人员积极为贵州特色产品推广宣传。
铁路不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是品牌“打开山门”的助推器。早在2020年,贵州刺梨产品冠名的高铁列车便已驶向东部市场,途经5省22市,有着“维C之王”美誉的贵州刺梨得以声名远扬。
在值乘的列车上,贵阳客运段举办展销会25场次,列车长令狐绍红义务推销农家优质“黔货”近50种、上万件。她说:“旅客吃着贵州特产,车览苗寨风光,算是‘移动的贵州印象’,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爱上贵州。”
在贵州望谟县,种植芒果、澳洲坚果、梨三种果树的三果基地“变荒为宝”,铁路驻村书记带头挑起增收致富的“金扁担”,让当地特色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曾经阻隔发展的万重山,有了联通世界的条条通途;曾经“三不沿”的地理困局,蜕变为“连山接海”的开放新局。钢轨延展,一个立体鲜活的现代化贵州正加速“驶”来。
(转自《人民铁道》报2025年3月29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