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志强 通讯员 丁卓
“从二道岩工区到六盘水市区,唯一的交通方式是乘坐通勤‘小慢车’,路上耽搁时间长。进城办事往往需要在当地宾馆过夜,住上几次,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梅花山车间青工多,休息日想进城聚个餐都舍不得住酒店。”去年,六盘水工电段党委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线行”调研时,职工的心声让该段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城市,六盘水市在夏天避暑季和冬天滑雪季期间酒店价格飞涨。该段大多数青工刚参加工作不久,尚未结婚购房,而管内沿线车间班组交通不便更加剧了他们来市区办事时住宿问题的困扰。
面对这种情况,该段党委迅速行动,由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践行“一线行”工作法,先后走访沿线6个偏远车间和12个班组,深入了解职工通勤成本高、临时住宿难等实际困难,并将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通过职代会提案征集、钉钉平台“意见直通车”、班组恳谈会等渠道收集职工诉求。
经过专题研究,该段党委最终确定将建设“温馨驿站”作为改善职工生活条件的关键措施,并投入40万元专项资金,利用段部闲置办公用房打造了一个包含15间标准房、30张床位的“温馨驿站”。驿站采用酒店化管理模式,并引入“钉钉智能入住系统”,方便职工通过手机预约、免费办理入住。自运营以来,“温馨驿站”赢得了广大职工的高度评价,不仅解决了职工的住宿难题,还提升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以前进城办事总为住宿发愁,现在‘温馨驿站’24小时提供热水,还有免费Wi-Fi,连洗漱包都贴心备好,真是把温暖送到了我们心坎上!”该段线路工张海焜感慨道。
数据显示,“温馨驿站”投入使用后,每年接待职工700余人次,节假日期间的入住率达到100%,为职工节省通勤支出超10万元。这里不仅是职工的住宿场所,更成为该段党委服务职工的创新实践样本。驿站内打造的“铁路文化长廊”,以管内6条干线为主题设计的房间铭牌,职工摄影、书法等作品的展示区……每一处都让职工感受到“家园文化”的浸润。随着“一线行”工作持续深入,该段党委还将“温馨驿站”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全段,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如将老旧车库改造成职工来段部办事时的“休憩小屋”、推出“云食堂”点餐系统、上线“跨车间调动线上申请平台”等,显著提高了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一线行”工作推动下,该段职工队伍迸发强劲活力。今年初,该段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显示:边远车间职工离职率显著下降,更多的青工表示“愿意扎根一线建功立业”。下一步,该段党委将拓展诉求渠道,完善职工诉求回应机制,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通过“收集-研究-立项-实施-回访”的全链条机制,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筑牢安全生产人心防线,促进安全生产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