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主管·西南铁道报社出版






2025年04月22日

集团公司管内沿线外部环境治理体系日趋完善,路外安全保持基本稳定——

内实外美促发展 安全惠民双丰收

本报记者 邓颖璐

油气管线迁改、公铁并行上跨等隐患历史积弊深、协调难度大;沿线群众出行需求与线路封闭的矛盾突出;轻飘浮物、违建等隐患反复性强……长期以来,西南山区铁路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频发,多重难题交织叠加,让集团公司路外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复杂。

如何有效推进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工作,推动铁路外部环境实现质的提升?近年来,集团公司将推进线路封闭、通道建设作为治理重点,深度运用“双段长”“2+1”工作机制强化路地联合,构建外部环境一体化管控平台实现信息互通,管内外部环境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外部环境安全保持基本稳定。

靶向施策,攻坚克难筑通途

为了从源头上降低路外安全风险,集团公司自2023年起实施线路封闭、通道建设工作,并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两年来累计封闭营业线路2356公里,完成通道建设414处,路外相撞事故件数大幅下降,路外安全态势向好。

线路封闭和通道建设并非简单的“筑墙堵路”,而是守护生命的“底线工程”,是方便群众安全通行的“连心工程”,还是提升列车运行效率的“发展工程”。在线路封闭、通道建设中,集团公司创新工艺工法,实现安全成效、运输效率、经济效益、民生效益“四重提升”。

起顶、运装、就位……叉车轻转,预制框架涵就“丝滑”嵌入路基。这一系列熟练的操作得益于遂宁工务段在达成铁路增设通道时,对快速运装框架涵的技术探索。“增设通道需通过‘大天窗’分段推进,其中涵身开挖、级配回填等环节工艺成熟,而框架涵无法快速精准定位成为制约施工进度的瓶颈。”遂宁工务段桥隧技术科通道建设项目负责人任高辉说。

据了解,传统工装“千斤顶+轨道小车”施工耗时长,折臂吊机吊装框架涵无法到达大部分施工点,叉车运装速度快但就位效率低下……经过两轮试验优化,该段创新使用“简易钢架+叉车”快速运装框架涵的工艺工法,让单次施工时间节省90分钟,助力达成单线完成7轮“大天窗”、49处通道建设,减少项目投资共计约4900万元。新工艺加持,效益和效率实现双赢,达成单线封闭后,全线运行时间由142分钟压缩至122分钟,有效释放运能。

“以前,每次赶牛横跨铁路抄近道都紧张得很,现在天桥修好了,就是给人、车和牛都上了‘保险’。”说起自家门前的上跨通道,乐山市沙湾区轸溪镇刘沟村村民王付荣感激不已。如今,这座全长15.5米的天桥为该村40余户村民解决了出行需横穿铁路的安全问题。

然而,天桥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陡峭山体、多变气候和紧张工期,成都工务大修段西昌桥路车间创新采用“无人机勘探+工厂预制+轨道车联运”方案,先由无人机勘探地形,再通过铁路轨道车将100吨重的汽车吊运至作业点,完美破解了深山物资运输的“卡脖子”难题。

“传统施工搭支架就像搭积木,咱们的是‘变形金刚’。”该段副段长边桐算了一笔账:通过“模块化预制+精准吊装”技术,在轨道车上放上15吨的梁体,再通过铁路运输至施工点进行现场组装,不仅避免了破坏山体植被,还减少了80%的现场作业量。尤其在优化转体桥施工环节后,较同类工程少用8个“天窗”点,成本降低约60万元。

改进工艺,向创新要效益。据统计,两年来,集团公司在实践中优化D型梁顶进、上跨等工艺工法,自主生产供应钢板网等产品,通道建设实现成本与工时大幅“双降”,累计节约投资3.3亿元。

“今年是集团公司线路封闭及通道建设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总体目标是在年底前实现正干线全封闭、临时网口全消灭。”集团公司护路联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公司将精准做实做细“一处一案”调查,科学确定直接封闭线路、修建便道、建设立交通道方案,保证封闭效果。

路地协作,同向发力除隐患

下好“一盘棋”,共画“同心圆”。自开展铁路外部环境治理以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部署实施“双段长”“2+1”工作机制,即在铁路段长和地方段长“双段长”的基础上,增加各车务站段分管客运副站(段)长,形成“2+1”力量共同负责铁路沿线外部环境治理相关工作。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为进一步补强隐患治理短板,集团公司编制“双段长”培训手册,印发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典型案例,联合沿线地方政府对2000余名一、二级“双段长”培训,涵盖“双段长”工作机制运用、铁路沿线安全环境隐患排查与治理、铁路外部环境安全检察公益诉讼、护路联防新形势等“定制化”内容,引导各段长知责于心、履职于行。同时,集中组织外部环境治理及护路联防培训班,指导站段开展巡防队员外部环境风险隐患识别能力培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方向明,步履坚。近年来,路地双方紧密协作、合力共为。依托“双段长”“2+1”工作机制,成都高铁工务段、峨眉车务段协调峨眉山市政府出资600余万元在眉山站及峨眉城际场站高铁桥下打造管护示范段,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彻底消除了沿线外部环境安全隐患,实现安全惠民双丰收;重庆工务段、兴隆场车站协调重庆市高新区城建中心出资70万元对兴珞铁路沿线1.1万平方米硬飘浮物进行加固;贵阳高铁工务段、贵阳车务段协调安顺市西秀区交通运输局对沪昆高铁沿线300棵危树进行砍伐……西南铁道线上筑起一道道坚实的安全屏障。

去年4月25日,四川省首个铁路护路联防培训基地在内江挂牌成立,这是铁路部门深入推进实施“双段长”工作机制的又一创新举措。针对不同铁路类型、地区情况,该基地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开展培训,为护路联防工作“加码”。

“保安全不仅要亲力亲为,更离不开合力共为。”据集团公司护路联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集团公司保卫部、安监室联合成都铁路监督管理局和“两省一市”交通运输厅、公安厅等部门开展督导检查30余次,相继推动解决了兴胡线弃土隐患、贵州龙里碧桂园弃土隐患。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保卫部、企法部联合“两省一市”人民检察院深化检企联动,推动难点痛点隐患治理,建立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专家库,组织各站段会同各地检察机关开展铁路沿线突出隐患摸排,2024年先后向四川、重庆、贵州检察院移交环境突出隐患线索64条,整治成灌铁路桥下违建违占、成渝铁路油气管线、沪昆铁路弃土等21个重难点问题,相关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齐抓共管,一体平台保安畅

“要做好外部环境隐患治理,最重要的就是让安全隐患‘入库’。”在集团公司安监室安全监察大队安全分析信息化室科长官小波看来,外部环境一体化管控平台的应运而生,让各部门对安全“家底”心中有数,对工作开展操之有度、行之有方。

据悉,为落实集团公司领导关于整合集团公司资源、合力开展外部环境治理的工作要求,集团公司安监室于去年12月19日会同保卫部,组织计统部、科信部、建设部、客运部、运输部等部门,就依托外部环境隐患库资源、打造外部环境共享一体化平台、建立外部环境治理一体化工作机制进行研究。当月底,安监室、保卫部组织召开铁路外部环境隐患库运用上线培训,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工作流程,对外部环境隐患进行录入。

隐患层次、隐患等级、严重性、原因分析……如今,相关部门只需从集团公司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点进安全隐患库,路外安全隐患详情便一目了然。“2月,安监室会同保卫部,组织运输部、工务部、国铁成都科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完善优化了集团公司路外安全隐患库,增加和强化了问题推送提示、隐患查询导出、隐患入库审核及录入等5项功能,并明确了各层级整治隐患及自动提级流转的时间节点,防范在追责时各部门‘踢皮球’的情况发生。”官小波说。

与以往隐患整治工作管理形式不同的是,外部环境一体化管控平台将所有流程“搬到”线上,站段3个月不能解决的问题将自动升级,并由系统自动推送至集团公司业务主管部门,通过问题入库管控、问题审查把关、一体化配合治理的形式,共同推动问题解决,实现路外安全隐患“家底清、可追溯、好追责”。

3月3日,贵阳高铁工务段凯里南桥路车间助理工程师郭瑞发现沪昆高铁1691公里459米处崩塌落石,第一时间便将隐患录入系统。“以前我们只管上报问题,如今基层职工填报完隐患后,入库时间、督办人、完成时效等后续情况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不仅权责分明,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郭瑞说。

把握考核“风向标”,找准补强“发力点”。自建立实施外部环境一体化管控平台以来,集团公司外部环境重难点隐患整治成效初显,截至3月12日,各单位运用该平台统筹路地资源,分类分级推进外部隐患治理,整治消除347个隐患,其中一般二级隐患34个、一般三级隐患313个。

“下一步,集团公司各部门将进一步发挥外部环境一体化管控平台作用,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统筹利用路地双方资源,协同推进外部环境治理。”护路联防办相关负责人说。

图为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从一片春耕的农田上方飞驰而过,构成了一幅西南铁路现代化建设与四川省“天府粮仓”和谐共存的生动场景。李强 摄

(通讯员谢雨彤、姜帅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