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梦婷/文 黄强/图
湘江之畔,春风和煦。4月,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好时节,以“中国梦·铁路情·劳动美——奋进改革新征程,建功铁路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全国铁路职工才艺大赛(长沙赛区)隆重拉开帷幕。集团公司职工文艺骨干带着集团公司党委、集团公司工会及广大职工文艺爱好者的信任和重托,带着情景音乐剧《姚勇闹钟》、歌伴舞《云上川青》两个节目奔赴比赛现场,以全情的演绎获得了可喜成绩,为集团公司文艺事业再添华章。
台下
“十年功夫”磨砺艺术精品
从接到参赛通知到比赛开幕仅有30天时间,成都铁路文化宫立即组织节目创编人员召开研讨会,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会上,对参赛节目的选定、道具的制作、服装的设定、音乐的编排都进行了详细的策划,最终确定了情景音乐剧《姚勇闹钟》和歌伴舞《云上川青》作为参赛节目。这两个节目贴近大赛主题,符合当下高铁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姚勇闹钟》以个体叙事折射群体的担当,而《云上川青》以宏大视角展现铁路的发展图景。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和需严格控制节目制作预算的要求,成都铁路文化宫鼓励职工文艺者独立创作。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然而文艺骨干们迎难而上,毫无退缩之意。其中,情景音乐剧《姚勇闹钟》的创作过程尤为艰辛。为了真实还原故事细节,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基层采访,广泛收集资料,深挖“两小时闹铃一响”背后的深刻意义。他们对脚本进行一稿又一稿的反复推敲修改,力求将每一个情节都打磨得尽善尽美。
在成都铁路文化宫的排练厅里,25名文艺骨干夜以继日地投入排练。为了让节目达到最佳效果,他们对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精益求精。动作不到位,就反复练习直至标准;表演情绪不够饱满,就不断揣摩寻找感觉。排练过程中,伤病与疲惫常伴左右,但队员们轻伤不下火线。歌手即便练到声音沙哑,依然坚持练习高音;舞蹈队员膝盖淤青,仍专注于抗洪抢险动作的细节雕琢。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内涵,展现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铁路事业的无限热爱。
赴约
千里征途只为绽放一刻
长沙,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历史名城,此刻因铁路人的文艺盛会而更加熠熠生辉。集团公司参赛团队意气风发、信心满满,跨越千山万水,将成铁人的精神风貌呈现在湘江畔的舞台上。
比赛当天,随着舞台灯光渐暗,清脆的钟摆声打破寂静。在聚光灯的照耀下,演员们生动演绎的情景音乐剧《姚勇闹钟》拉开帷幕。该剧以集团公司防洪办负责人姚勇为原型,通过精彩的表演,生动再现了“成铁防洪人”在防洪防汛攻坚战中争分夺秒、守护运输安全的感人故事。舞台背景屏上,暴雨倾盆、铁路轨道在风雨中摇曳,配合视频中真实震撼的抗洪画面,将观众瞬间带入紧张危险的抢险现场。演员们的深情演绎,充分展现了铁路职工在标准化作业和应急抢险中的严谨态度与无私奉献精神,深刻诠释了“闹钟”所代表的铁路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与担当。
如果说《姚勇闹钟》是时光深处的坚守礼赞,那么歌伴舞《云上川青》便是跨越山海的团结交响。《云上川青》以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呈现出一幅铁路发展的壮美画卷。节目以川青铁路为创作源泉,巧妙融入铁路助力乡村振兴等元素。“云上”二字,既描绘了高原铁路穿越云端的壮丽景象,又寓意着川青铁路开通为沿线地区带来的崭新机遇。舞台上,演员们身着鲜艳的藏族服饰,宛如跳动的火焰,生动演绎着雪域高原与天府之国的文化交融;视频画面中,雪山与飞驰的列车相互映衬,将川青铁路的壮美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精彩诠释了“路地携手、共促发展”的主题。
展望
载誉而归融入“日常风景”
当湘江两岸的灯火渐次亮起,参赛队伍带着优异的成绩踏上归途。这份凝聚汗水与智慧的硕果,是对每一名演职人员日夜耕耘最有力的褒奖。
演职人员中既有初登全国舞台、眼中满是热忱的“95后”新人,也有多次征战赛场、经验丰富的“老文艺骨干”。他们身份各异,有的来自检修车间,用双手守护列车安全;有的坚守调度台,以精准指令保障运输畅通。而此时,他们从生产一线来到聚光灯下,从巴蜀山脉到潇湘江畔,怀着对职工艺术的共同追求,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既扎根岗位实践,又为铁路企业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此次比赛不仅是才艺的比拼,更是铁路职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企业文化是铁路人的精神年轮。”成都铁路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坚信,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高度重视下,铁路企业文化自信如春潮涌动,一台接一台的职工文化盛宴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如约而至的日常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