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颖璐
夏坝,重庆市江津区东南部一座曾因三线建设而风光无两的工业重镇。
曾经“走遍天下路,难过江津渡”,交通是制约这片土地发展的瓶颈。直到1965年川黔铁路通车,加上夏坝镇余粮、跃进、鸭江、大坪等村发现大量可开采的矿藏资源,一时间,这座默默无闻的小镇吸引了国营青江机械厂、国营晋江机械厂、江津造纸厂、江津钢铁厂、车滩发电站等大型企业在此扎根。
“好人好马上三线”绝不是一句口号。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大批技术人员及管理干部从四面八方赶来,一座座厂房、一幢幢家属院拔地而起,隆隆的开山炮声和机器轰鸣声响彻荒山,奏响了现代工业的交响曲。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夏坝镇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处处是火热生产的繁忙景象:街区闹市中,吆喝不断、货品琳琅;工厂车间里,钢花飞溅、机器轰鸣;铁道专用线上,货物满载、列车飞驰……
“厂区、车站附近形成了商业街,商店、学校、球场、电影院、俱乐部等统统都有,天天都是赶场天。”村民袁振蓉在夏坝站旁居住了近60年,在她看来,夏坝的山水成就了三线企业,而这些企业养活了夏坝人。
资料显示,夏坝境内的国营青江机械厂、国营晋江机械厂两家三线兄弟企业总占地约1200亩,建筑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员工最多时达上万人,生产的59式百毫米高射炮、54式榴弹炮等装备为祖国军工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江津造纸厂生产的“川江”“吉乐”“东京猫”等20余种品牌纸品,远销日本、东南亚、中东地区,每年纳税2500万元,是当年的纳税大户。
尽管只是个四等小站,夏坝站货运业务却十分红火,其服务对象就是这些三线企业。“每天,原材料和产品在货场堆积如山。为了企业着想,车站没有收取暂存费,每月能为工厂节约十多二十万元。”重庆车务段夏坝站退休调车长武胜全回忆道。
车站规模小,没有专用的货运线,1线便成为江津造纸厂、晋江机械厂、青江机械厂等企业的卸货线,旅客列车只能停2线。武胜全告诉记者,当年火车司机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江一坝”,即三江、綦江和夏坝,在这里一作业就是一两个小时。尤其是鼎盛时期,车站每月发送货物约300车、到达货物1000余车,一个班就要卸货200多车。
繁忙的货运也让更多的夏坝人端上了“铁饭碗”。考虑到车站装卸货物量大,为此,重庆车务段特地成立了装卸队,在本地“招兵买马”,装卸队最壮大时期约有300人。
有人找到工作,有人收获爱情。1969年,参加完成昆铁路修建的铁道兵杨志开被分配到夏坝站,成为一名扳道员。由于工作踏实、为人正直,在同事的介绍下和当地村民喜结连理。“铁路人旱涝保收,是相亲市场的‘香饽饽’。”杨志开笑着说。
幸春华是重庆供电段的一名接触网工,从1997年入路起就在夏坝站接触网工区工作。“在川黔线上,夏坝站是职工都向往的‘米箩篼’,不仅生活便利,工作氛围也很融洽。”幸春华对夏坝有着独特的情感,而最让他念念不忘的当属工区陈大姐的拿手“家常宴”,尤其是辣子鸡。
陈大姐就是夏坝接触网工区附近的村民陈积慧。当年的她做梦都没想到会和铁路结下一生之缘:从在家务农到成为工区职工的“专属厨娘”,一干就是20多年。为了能让这些离家职工吃上新鲜的家常菜,陈大姐自己种蔬菜、养家禽,把每个职工当作自己的家人。“每个人的名字我都记得,现在工区撤了还有职工发微信向我预订菜品打包回家吃。”陈积慧打开了话匣子。
除了厨师外,她还拥有另外一个“特殊身份”。由于家在铁路旁,重庆供电段特聘她为道口安全监督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火车通过时将行人拦停在道口外,保证路外安全。每到汛期,她的丈夫也被重庆工务段聘为铁路巡守员,夫妻俩都吃上了“铁路饭”。
随着旧厂陆续调迁,这些烙印着时代印记的建筑成为夏坝人的美好回忆,也成为世人触摸历史的窗口。如今,三线建设遗址成为了夏坝独特的符号,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乘火车来“解锁”怀旧之旅。
夏坝站站长杨鹏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夏坝镇正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盘活“三线遗产”,着力打造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让旅游产业成为夏坝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来夏坝的旅客以‘夕阳红’老年团体和‘红色教育’学生团体为主。为服务好乘坐‘慢火车’的旅客,车站职工在做好乘降组织的同时,主动当起讲解员,提供三线建设遗址参观路径介绍服务,为弘扬三线精神贡献铁路力量。”杨鹏飞说。
走进夏坝,就像跨入了时间隧道。在这里,历史与当下交织,怀旧与新生共存。
图为夏坝站。重庆车务段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