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颖彤 孙圆圆 通讯员 顾银锋
7月6日零时许,一支由轨道车、焊接车、轨道车平板编组成的大型施工路用列车缓缓驶入成渝城际铁路下行116公里350米至373米区段。
成都高铁工务段按照计划将利用“天窗”对钢轨进行更换、焊接,作业现场一片繁忙。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施工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贵阳高铁工务段、重庆工电段相关人员进行跟班学习。
跟班学习为哪般?原来,该段联合成都工务大修段创新了焊缝整治技术,对钢轨焊接方式进行了优化,将原来的“铝热焊”更换为“气压焊”,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焊缝维修和检查频率也更低,有效节约了成本。此外,该段还将在此次施工中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这也是跟班学习的重点。
精心谋划部署
该段对作业人员进行了细化分工,成立了技术组、切割打磨组、换轨组、扣件组、焊接组等8个小组。作业前,组织作业人员进行施工前准备会,提前安排好每个作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作业中,严格按照精确卡控的原则,各司其职,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由于施工复杂、时间紧迫,该段细化作业流程,实施“一日一案”,编写了《高速铁路移动焊轨车线上焊接插入短轨施工流程示意图》和《标准化流程节点横道图》。据现场施工负责人谢一凡介绍,为确保此次作业流程的规范,在正式施工前,他们还先组织作业人员在车间工务线上演练了一周,再在站线上利用两个“天窗”的时间提前验证作业流程是否合理,最后才在区间正线进行施工。
精准靶向发力
精准到位的现场指挥是每日施工不延点的重要保证。该段内江北线路车间副主任谢一凡告诉记者,作为施工负责人,需要保证每个流程按照计划时间进行,整个施工过程不出现安全意外,确保钢轨焊接质量,施工后线路质量达到放行列车标准。
此次施工需要联合成都工务大修段一同进行,两个单位紧密地进行团队合作:成都高铁工务段花费一个半小时完成换轨,成都工务大修段再在两小时内完成焊接,成都高铁工务段最后负责在一小时内恢复线路。“一起施工就像跑接力赛,为了保证施工在5小时内完成,哪一棒都掉不得。”谢一凡说。
为保证换轨后线路的安全性和平稳性,该段还在质量上下功夫。“此次施工必须保证新旧轨的磨耗差在1毫米以内,否则新轨换上去后,焊接时会对轨困难。”谢一凡指着刚刚换上的新轨说,“一根新轨的轨高为176毫米,经过车轮反复碾压后,轨高可能就只剩173毫米,直接换上新轨可能导致无法焊接,于是我们必须先用小机对新轨的轨高进行打磨。”
标准贯穿始终
在完成换轨后,作业人员使用零级轨检仪测量了钢轨的轨距、水平、高低等几何数据,测试线路是否能达到通行标准,探伤工也进行了轨道探伤,为线路安全上好“双保险”。
据该段内江北探伤工区探伤工李操介绍,轨底焊接的错差不能超过3毫米、轨头不能超过1毫米、钢轨的工作边缺陷不能超过0.35毫米,这样列车行驶在线路上时才能足够平稳。“新焊接的接头24小时内必须探伤检查一次,之后一周、一月、半年都需要开展检查。”李操说。
跟班结束,贵阳高铁工务段线路技术科科长郭伟表示收获满满:“通过这次跟班学习,我们对‘气压焊’焊轨技术和施工精细化管理有了深入了解,我们将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运用到8月沪昆高铁焊缝整治中。”
图为该段职工正在进行换轨作业。